河北中原铁塔制造有限公司-奥利维娅·亚瑟&冯立丨《再次连接》观展体验
产品中心
你的位置:河北中原铁塔制造有限公司 > 产品中心 > 奥利维娅·亚瑟&冯立丨《再次连接》观展体验
奥利维娅·亚瑟&冯立丨《再次连接》观展体验
发布日期:2022-08-22 19:24    点击次数:80

无忌影像编辑丨Geethan

世界摄影日快乐。

8月18日是“reconnect(再次连接)”展览面向媒体的开幕日,我代表无忌前往位于798艺术区的悦·美术馆,观看这次展览。

展厅分为两层,一层主题为“再次连接”,展出中国摄影师冯立和英国摄影师奥利维娅·亚瑟(Olivia Arthur)的作品,策展人为奥利维娅在英国Fishbar(一家位于伦敦的摄影出版机构、空间)的联合创始人菲利普·埃贝林(Philipp Ebeling)。

二层主题为“新的连接”,展出一些中国青年摄影师的作品,同样探讨并反思了“连接”的主题,策展人为何伊宁。

▲ 双层展厅。

“XSPACE富士影像共享空间”公众号上对这次展览的介绍非常详尽,将冯立、奥利维娅两位摄影师的创作主题和思路说得很明白,读者如想对展览构建一份系统的认识,可以移步阅读。

这篇文章,我主要谈谈我自己对这次展览想到的问题,以及我是如何在现场得到答案的。文章里的所有观点、对于作品的解读, 仅代表我自己。

- 01 -

如何把冯立的作品和奥利维娅的作品“摆在一起”?

作为摄影编辑,第一反应:他们明显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两类摄影师。

奥利维娅是现任马格南主席(同时也是马格南第一任女性主席),她以前的作品关注中东地区的女性权利、贫困地区人们的身份认同、文化隔阂等议题,是非常典型的“马格南摄影师”。

疫情之后,她的创作主题发生了转变,从地区文化的层面转向了科技、未来、人类、真实、虚拟这些主题。

冯立本身是一名公务员,但在摄影领域并未担任任何摄影机构的职务,他的作品给大家的印象是直闪、直觉、表现荒诞、取材自公共环境里的日常生活。

▲ 冯立在展览现场。由于疫情原因,奥利维娅没有来到中国。

如果用两位作家来形容两人的区别,奥利维娅的创作就像金庸——降龙十八掌,独孤九剑,她的作品能成系统、关注的问题更宏大,你很容易将她的作品分出细小的不同类别,指向性非常清晰。

而冯立更像是古龙,古龙从不给招数起什么名字,只是一句“小李飞刀,例无虚发”。冯立的创作在个体上很难区分,它们都是李寻欢扔出去的刀,你不必在乎每把刀的名字,只要知道他一出手,对手就败了,这就够了。

你琢磨琢磨,把金庸和古龙放在一起做展览,好做吗?非常难。

▲ 换一个角度看看展览现场。

我一直认为,我们去看摄影展,一定要看策展人是怎么“策”的。

对于策展人来说,做群展比做个展更难。这要从“共性”和“个性”两个方面说。

做个展,是在一个摄影师的个性里找寻共性。不符合这个共性的作品,要剔除干净。

而群展则更进一步,找到一个摄影师内部的共性后,还要找到展览里两个人之间的共性。只有存在共性,才有放在一起办展的可能。

所谓“共性”:我看过冯立,再看奥利维娅,中间的感觉不能是割裂的,要能连得上才可以。这样才能在现场形成流畅、连贯的视觉表达;

同时,更要处理好两个人各自的个性,不能混在一起,你分不出来谁是谁拍的,也不行。

你说难不难?

首先,区分个性:如何区分谁是谁拍的?埃贝林的方法简单粗暴:在最直接的色彩观感上,对二人做出了区分。

这次展览,冯立的作品全部为彩色,虽然他早期也拍过很多黑白;而奥利维娅的作品全部为黑白,虽然她赖以成名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彩色。

有趣的是,冯立和奥利维娅对黑白的理解有很大不同。

冯立曾说,“黑白摄影会丢失很多信息,或者说,太像摄影。而我希望呈现更多的信息,同时呈现更直接的表达,所以选择彩色。”

奥利维娅说,“在这个项目里, 美食告白记我之所以使用黑白色调来呈现,是因为它可以简化事物,突出我想让观众看到的基本元素。我把不同空间环境拍摄的作品组合到一起,它们在彩色中可能看起来非常疏离,而黑白的统一性可以在不同的元素间建立联系。”

这就是我刚才说的,奥利维娅更注重系统性,打的是组合拳。比如下面这组作品,黑白统一了观感,强化了“亲密”的主题:

▲ 奥利维娅作品

而冯立一次可能只扔出一把飞刀,但里面灌注了他全部的力道,所以他需要爆发力,需要彩色带给人直接的冲击感。

▲ 冯立作品

个性通过颜色区分开了,那么共性呢?两组作品放在一起,策展人的用意是什么呢?

这就是看展最有趣的地方,也就是感受作品之间的“连接”,找共性。

▲ 冯立作品

▲ 奥利维娅作品

以上两组作品,是进入展厅后,沿顺时针观展方向,最先看到的作品。观众可以很直接地区分两人的作品,虽然在作品下方并未放置任何摄影师姓名和作品名的标签。

冯立的这幅作品拍的是他自己,他从蛋壳里往外探望(作品由他的妻子协助拍摄),描述了人类作为初生的个体,与周围的世界开始产生连接。

而奥利维娅的这幅人形机器人Telenoid的作品(令我想起电影《机械姬》),在形状上同样拥有圆鼓鼓的外观,同时隐喻了机器人作为人类智慧的具象象征,是否也拥有了属于自己全新的“生命”?

自然和科技的界限在哪里?人类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?机器人又是什么角色?

这就是这两幅作品呈现在一起时,带给我的思考。

在现场,我问冯立,你认为此次展览,你的作品和奥利维娅的作品的共性、区别是什么?

冯立说,“共性是和人有关系。区别是,奥利维娅更为理性,产品中心我相对感性一些。她拍摄未来和科技感的东西,我拍摄日常,并从日常中抽离出来。我的照片会相互打架,但像这样放在一起,却并不冲突。我和她的照片存在一个接触点,在这个点上,我们产生了共鸣。”

▲ 冯立作品

冯立说,这次展出的作品都是他在近3个月内拍摄的,而且他和奥利维娅并没有在一起“合计”什么,纯粹是各拍各的。

那么作为策展人,归纳出二人在创作上的共性就非常重要,再比如下面这两幅相邻的作品:

▲ 现场相邻的作品

冯立拍摄的是一个刚刚结束露天演出的舞者,奥利维娅拍摄的是一对摔跤选手。

它们的共性是什么呢?

冯立在现场时说,“他们虽然在摔跤,但在我看来,他们的身体姿态、接触的感觉,更像是一种舞蹈。”

冯立的这个观点令我有些意外,我意识到这是他看待事物的思维:他会忽略掉一些具象的符号,只对肌肉呈现出的线条、人物在这一瞬间的神态产生自己的想象。是啊,为什么这不能被视为是一种舞蹈呢?

奥利维娅在马格南的官网上,曾对静态摄影作品的独特性做出过阐述:“For me, part of the power of still photography is the ambiguousness of pictures, the ability to give a hint about a scene or event without being too absolute.”

翻译过来就是:“于我而言,静态摄影的部分力量在于照片意义指向的多重性(不明确性):它给出关于一个场景或事件的某种暗示,但这种暗示可以指向多个可以理解的方向。”

可见在看待摄影的思维方式上,奥利维娅和冯立又形成了奇妙的共鸣。

这么一看,上面这两幅作品之间,产生了很多层微妙的联系:人与自然的连接,人与人的连接,这样的连接都由身体的触碰产生。奥利维娅也曾表示,相比较“重新连接”这个词,她更喜欢“touch(触碰)”这个表述。

触觉是与人类情感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感觉。从科学的角度讲,皮肤的压力感受器可以将信号传递给大脑,激活大脑皮层的相关脑区,同时改变激素的分泌。一个和爱人的拥抱,就可以抑制压力的产生激素“皮质醇”的分泌,并促进催产素、血清素的分泌,使人的情绪得到放松。

▲ 奥利维娅作品

- 02 -

我们如何才能“再次连接”?

当我们面对生活里的一地鸡毛,面对时常糟透了的自己,有些人会失去希望,选择躺平,有些人会失眠、失去食欲,甚至患上抑郁症。

有些人能勇敢地走出来,有些人可能永远被困在里面。

长达快三年的疫情,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、看待生活,以及看待自己的方式。我们与社会的连接,与亲朋好友的连接,与自己内心的连接,都和从前不一样了。

拿我自己来说,以前是重度旅行爱好者,而今年我只出过一次北京。以前不怎么烧摄影器材,现在也开始烧了,生活总得有点新鲜感和寄托。

我不期待看一次展能彻底改变什么,但在现场嘈杂的环境里, 我依然感受到了“触碰”所具有的那份安静、踏实的力量。

现场有一个互动是捏泥巴,其实就是用手用力捏一下,在泥巴上留下自己手指的凹痕。

我向来不爱参与这样的互动,但看到今天的这些作品,我的心里确实有个地方被触动了,特别是当我看到下面这两幅作品:

▲ 奥利维娅作品

▲ 冯立作品

带给人最真实、最强烈的感受,我觉得这是艺术最大的魅力所在。

上面这幅奥利维娅的作品,被放置在了整个场馆最里面的一个角落。我从里面看到了孤独,一种失去生命中所有亲密关系和连接的那种孤独感。这是一幅气场很强大的作品,我不能盯着它看太久。

下面这幅冯立的作品,不知道为何带给我一种面对孤独的勇气。这是冯立在拍摄时尚片的间隙,看到发型师戴上了这套给模特准备的假发。发型师张开的双手像是在飞翔,让我想起了齐天大圣。画面给我的感觉透着一种豁达与乐观。

在所有人都捏完泥巴以后,我悄悄走过去,拿起一块完整的泥巴,用力捏了下去。在手掌接触到泥巴的那一刻,我感受到一种踏实的感觉,就像去到一个很棒的地方旅行,人与自然之间产生的那种连接。

▲ 我捏的泥巴

▲ 奥利维娅设计的亲友互动项目,以及冯立捏的泥巴

在现场,我还问了冯立一个我想不太明白的问题。为什么在他的很多作品里,人都把自己的脸挡住了呢?

▲ 被各种东西挡住脸,或失去面部完整特征的人

冯立说,他想模糊掉每个具体人的五官特征,从而真正回到“人而为人”的普遍层面。

我想,这也是冯立的作品能如刀锋般锋利,却又充满荒诞感的原因。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一把飞刀,以面具示人,带给人无差别的刺痛感。

而在重塑连接的过程里,我想我们恰恰应该摘除这些面具。

我很喜欢这次富士X-SPACE与reconnect展征集来的,关于“再次连接”的一条留言:

“日落、晚风、见面、吃饭,总有一些人,坐在一起就会很开心。一直相信,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可以在一次次的见面吃饭中不断被加深巩固,所以想要和喜欢的人一起吃一顿又一顿的饭。希望能早日与喜欢的朋友们自由地坐下来一起吃饭,希望能随时见到想见的人。”

虽然三句话不离吃饭,但胃口好总是没错的。

最后用二楼的这幅作品做个观展收尾吧:

▲ 任泠霏作品《草地上的野餐》《Zoom-上的野餐》

希望大家都能吃好每一顿饭,做好每一件微小的事,跟爱的人好好在一起,把镜子里遗失的那个自己想法儿拼回去。

从重新连接自己开始,看清生活的真相,然后依旧选择热爱它。

-end-

文 现场图拍摄 | Geethan

注:现场图片翻拍与作品本身存在不可避免的色差

看展还是得去现场